读米.杜夫海纳的美学论著联想到我的<<母与女>>一画
-- 孙大帅
当作者自认受到启迪,有时甚至自认着了魔时,他自然感到要为作品效劳,必须从事劳动,至于劳动时间长短他是无法预料的,这是因为不是他想要创作作品,而是作品自己想要在他身上出现,作品选中了他(也许非他之所愿),把他作为体现自己的手段。因此,他的计划只是作品在他身上作出的一种意愿。
催促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是他自己的天才,他有某种自我表现的需要,某种具体表现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的需要。无论如何,作品的呼唤同时也是作品自己对自己的呼唤,其表现就是对创作的要求。而艺术家要创作的作品就是一部真正是他的作品。但他也许不知道这部作品应该是他的,尤其不知道作品将怎样成为他的作品,他只有在创作的时候才能明白。
作品在他创作之前只是作为一种要求,而不是作为他可能想到的一种思想被他认识,他仅仅考虑自己的计划,如果确实可行,计划立刻就成草图。这不是思想在他身上成熟了,而是反复的尝试,这时真实的作品才开始萌芽。当他着手创作,即准备方案、制定草图、修改草稿的时候,他不能把他做的与他最初对作品可能有的设想进行对比,他只是判断自己的创作,感到某种失望,特别是听到某种呼唤时,便这样想:还不是这个,于是他又干了起来。但“这个” 是什么,他并不知道。只有当作品终于完成,他的工作了结时他才明白。也许他还永远留有这种印象:即他的工作没有了结,他停下来只是因为疲乏或无能,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时他完成的那些作品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他走向有待完成的作品的一个个阶段罢了。因为他不认识这部作品,所以他没有完成它。要认识它的唯一机会就是在创作中发现它。创作者的唯一方法是做,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创作行为艺术家才成为艺术家。他不思考作品的思想,他思考的是自己创作的、随着自己的创作而感知的东西。他打交道的始终是所感知的东西。对他来说:作品的自在只有等同于这种感知的东西时才存在。只有当他创作了作品、感知到作品,认为作品定了形的时候;只有当他最终处于欣赏者的地位的时候,他才认识到作品的自在所曾希求的东西。因此,从艺术家考虑作品真实性的方式去寻求作品的真实性,那是徒劳的。当我们有机会考察艺术家一系列草图、素描稿,看到作品怎样创作出来时,便想说:啊!这就是艺术家所曾希求的东西。但这时我们是追溯作品的思想,一种我们设想的、曾经是呈现给创作行为并启发创作行为的思想。对艺术家来说,灵感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召唤,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意识到尝试之不足,才变得明确起来。
在绘画中身体永远有一份作用,身体不仅提供自己能力的灵巧和可靠性,而且还把蕴涵在自己身上的深度通过一种默契传递给作品。作品的召唤发自内心深处,这里与内心深处相似的东西就是身体的灵感,就象思想来自精神的深处一样,表现方法来自生命的深处。
|